诗歌的英文单词怎么拼(诗歌的英文单词怎么读?)

诗歌的英文单词怎么拼

诗歌
compile an anthology of poems
汇编诗歌选
-- 英汉 - 辞典例句
Dances and recitations of poems are performed alternately.
舞蹈、诗歌朗诵穿插表演。
-- 英汉 - 辞典例句
Most of her poems abound in imagery.
她的诗歌大多数富于形象。
-- 英汉 - 辞典例句
Children like to read little rhymes.
小孩子喜欢读一些轻松的诗歌。
-- 英汉 - 辞典例句
Epic poetry was in Greek the foundation of all other poetry.
叙事诗在希腊是所有其他诗歌的基
-- 英汉 - 辞典例句
He declaims his poetry, ie recites it formally and with great feeling.
他朗诵自己的诗歌.
-- 英汉 - 辞典例句
He discoursed upon the poetic style of John Keats.
他讲了约翰·济慈的诗歌风格。
-- 英汉 - 辞典例句
His poems breathe sentimentality.
他的诗歌流露多愁善感的情调。
-- 英汉 - 辞典例句
His poetry had finally broken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neglect and prejudice.
他的诗歌终于突破了长期的冷落与偏见。
-- 英汉 - 辞典例句
In poetry the rose is often a metaphor for love.
诗歌中常用玫瑰花来隐喻爱情。
-- 英汉 - 辞典例句
�0�8 Jukuu 句酷 查看更多例句...海词在线词典

诗歌 [shī gē]
poem
相关解释:
poetry rune poesy verse song
例句:
有些诗人,如济慈和雪莱,写的是浪漫**的诗歌。
Such poets as Keats and Shelley wrote Romantic poetry.
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诗歌阅读上。
I spent all my spare time reading poetry.
这名吟游诗人在全国游历,吟唱他自己写的诗歌。
The minstrel travelled about the country singing songs and poems written by him.

关于诗的英语单词、、一定要全啊、就像史诗,颂诗什么的

于春天的英语诗:
April Days
Days of witchery,subtly sweet,
When every hell anstree finds heart,
When witer and spring like lovers meet
In the mist of noon and part---
In the April days.

Nights when the wood frogs faintly peep
Once-twice-and then are still,
And the woodpeckers' martial voices sweep
Like bugle notes from hill to hill-
Through the pulseless haze

Days when the soil is warm with rain,
And through the wood the shy wind steals,
Rich with the pine and the poplar smell,
And the joyous earth like a dancer reels-
Through the April days!

Springtime

When springtime comes upon us
Filling freshness in the air
Showing natures own beauty
With flowers blooming everywhere.

Trees start slowly budding
Opening to the sun's warm rays
Start the birds to singing
Touching our hearts in these ways.

The grass starts turning greener
Pushing up out of the ground.
Nature is waking up
Sending forth her beautiful sound.

Kenng Rutherford
翻译:
四月天
天的巫术,微妙的甜,
当每地狱anstree发现心,
当witer像春天满足爱好者
在中午和部分雾---
在4天。
夜时,依稀窥林蛙
一次两次,然后仍然是,
而啄木鸟'扫武术的声音
想从山的山火号角纸币
通过脉搏阴霾
日子有雨,土壤温暖,
并通过木风的害羞次抢断,
丰富的松树和杨树的气味,
而像一个舞蹈家卷筒欢乐的地球
通过4天!
春天
当春天来给我们
充填空气清新
显示自己的美容性质
到处鲜花盛开。
树开始慢慢萌芽
开放太阳的温暖光芒
开始唱歌的鸟
谈到这些方式在我们心中。
基层开始转向绿色
推升出地面。
大自然正在苏醒
发送提出了她美丽的声音。
Kenng卢瑟福




Little Seeds 小种子

Little seeds we sow in spring 我们在春天种下小种子
growing while the robins sing,它们随着知更鸟的歌声成长
give us carrots, peas and beans,给我们带来胡萝卜、豆子
tomatoes, pumpkins, squash and greens.番茄、南瓜和青菜

And we pick them, 然后我们摘起它们
one and all, 一个一个全都摘起来
through the summer, 从夏天
through the fall,到秋天

Winter comes, then spring, and then 东去春来
little seeds we sow again. 我们又开始播种小种子

如何赏析一首英文诗歌

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一、 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
?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 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 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 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 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 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 十四行诗(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彼特拉克(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 abba, cdcdcd (cdecde)。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斯宾塞(EdmundSpenser,1552-1599)用韵脚 abab, bcbc,cdcd,ee.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莎士比亚式。举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 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 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
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
2) 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 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 - 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
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 自由诗(Free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美国诗人WaltWhitman的>(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例子见第四部分。
四、 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好诗。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
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以下通过三首诗的分析看诗的评判。
1. That Time of Year
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
When yellow leaves,or none,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In me thou see‘st the twilight of such day
A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When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ay,
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In me thou see‘st the glowing of such fire,
That on the ashes of his youth doth lie.
As the deathbed whereon it must expire,
Consumed with that which it was nourished by.
This you perceivest, which makes thy love more strong,
To love that well which thou must leave ere long.
Notes:may‘st:may behold:see late:no long ago thou:you see’st:see
fadeth:fades doth:does seals up all at rest:彻底埋葬
thy:your perceivest: perceive ere long: before long
此诗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一首十四行诗。作为英国文学巨匠,他以37部剧作和154首十四行诗屹立于世界文坛。
此诗为五音步抑扬格,每个诗行格律为:?-/?-/?-/?-/?-/。
全诗涉及衰老、死亡及爱情问题。前十二行:通过描写深秋的树枝黄叶凋零,曾是百鸟争鸣的歌坛,联想到自身青春会如夕阳消逝在远方,被黑夜吞没;自身的青春会如将尽的柴火奄奄一息,被曾滋养过它的火焰焚化。其中choirs(歌坛),deathbed(灵床)使用暗喻手法,同时又用夕阳和柴火象征人的衰老死亡。最后两行:点题,人们对即将永别的东西会更珍惜。本文动词变化具有明显的伊利沙白时代的特点。
2. The Daffodil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 and gazed -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s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Notes: a crowd, a host of: many sprightly:happy glee:joy
jocund:happy bliss:complete happiness pensive:sadly thoughtful
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1770-1850),十九世纪初英格兰北部湖区三大“湖畔派诗人”(浪漫**)之一。此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黄水仙据说是威尔士国花(1282年,威尔士归顺英格兰,被封公国),在英国广泛栽种,春季开花,花期不长。有许多关于黄水仙的诗歌,这首诗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全诗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四音步抑扬格,分四节(stanza),每节6行,每节押韵均为ababcc.第一节写诗人孤寂时外出散步,偶遇水仙;第二节写水仙争相开放,千姿百态;第三节,诗人看到这景象感到欣喜异常;第四节写诗人在日后忧郁时,回想当时情景,又让他心中充满了欢乐,随着水仙跳起舞来。
3.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
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此诗选自其巨著。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从上看出,诗歌的欣赏评判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关键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了解其语义,以便把握诗的大意。纵然每个人的读后感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和精神上的共鸣。

请教翻译英文诗歌的诀窍,应该注意什么?

要有文采,不要直译,意译比较好;
最好能押韵,字数相同;
适当运用成语之类的固定短语,能增加可读性;
你说呢?

英文诗歌的翻译技巧

“形” 与修辞手法

有些修辞手法如 “属性转移定语 (transferred epithet)” 及 “提喻 (synecdoche)” 等,
是英语中常用而汉语中罕见的。如果认定这些修辞手法就是不能更改的 “形”, 一定要把这类“形” 塞进汉语,
那就反客为主了。其结果, 要么译语不知所云, 要么造成误读。如前面所举 “Wild Nights---Wild
Nights” 一诗的例子, 标题使用了一种称作“属性转移定语” 或 “移就” 的修辞手段, “wild”
所修饰的不是诗中紧接其后的 “夜(nights)”, 而是转移用来修饰隐含于字里行间的 “人”,
或者说用来描述人在夜里的某种狂烈情绪。因此, 我们可以说暴风雨不在室外, 而是在诗人心里,
是诗人**又**对爱人灼热的挚爱和难以了却的思念。如果按所谓 “形似” 的要求把它译成 “暴风雨夜晚” 就会造成误读,
似乎屋外无休无止地刮着暴风雨。

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标题本身就是运用提喻的修辞手法,
是部分代整体, 如果把它译成 “精神选定自己的伴侣” 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这个译例错误有三:一是误将喻体当作本体, 选定
“伴侣” 的是人而不是精神;二是译文未能点明这种伴侣是精神上的伴侣, 这是本诗要旨所在,
它歌颂的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三是违背汉语规范, “自己的” 这个定语应该去掉。因此, 这个诗句可以考虑译成
“选定精神伴侣”。

“形” 与 “语域”

无论古今中外, 作为高雅的文学艺术, 诗歌的遣词造句有其特定的语域, 对 “形” 也有重要的影响。尽管随着语言的流变,
诗歌的语域会有异动, 但总会有一些合于常规的标准。当然, “背离” 现象也是有的, 如为了取得某种幽默之类的效果,
偶尔一用也未尚不可;不过, 如果随处都是无目的的 “背离” 现象, 无论原作还是译作, 那就不能称其为诗了。

《红楼梦》中薛蟠的酒令 “女儿悲”, 除第三句 “女儿喜, 洞房花烛朝慵起” 合于诗歌的语域规范被称赞为 “这句何其太雅”
之外, 其它三句则粗俗不堪;这一方面是因为内容荒诞,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背离了诗歌语域的 “形”,
甚至使用了禁忌语。曹雪芹是写诗的好手, 也是高明的小说家, 利用背离现象来刻划 “诗”
的作者粗浅无知、低级下流而又要附庸风雅的形象, 可谓入木三分。

再如托马斯.希普曼所写 “The Resolute Courtier”一诗,
虽然是当面口头求婚,但语言却古朴高雅,如“prithee”、“aye”、 及“thou’lt”
等等,全无口语痕迹。这首诗开头两行如下:

Prithee, say aye or no;
If thou’lt not have me, tell me so;

主张以 “顿” 代 “步” 的译家将这两行译为:

请你说一声行不行;
你若要我,就对我挑明;

从音节与字、 “步” 与 “顿” 的关系来看, 可以说大致相应或相等;两行对两行, 排列方式也相象,
而且连标点符号也一一对应, 这应该可以奉为 “形似” 的典范了。然而, 译作中难以入诗的词句以及与原作大相径庭的语域实在毫无
“形似” 可言。

(六) “形” 与内容

人们往往误以为谈形式就应该撇开内容单谈形式, 不能将内容也牵扯进来。

语言是思维或思想内容的载体, 两种语言间的形式对应关系是由所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如果把思想内容或思维比作一条中轴线, 那么,
语言的表现形式就会在它的两边形成某种模糊的对称(symmetry)。比如, “You had your breakfast
in your room”这个常见的英语句子, 如果仅凭外在的所谓形式一词对一词地把它译成汉语便成了
“你在你的房间吃你的早餐。” 但如果依据思想内容来判断, 这是一个错误的译例。当然,
这类简单的习惯用法在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可以形式化, 不看内容即可将 “你的” 去掉而译成 “你在房间吃早餐。”

不过, 有时候脱离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可谈, “形” 往往具有欺骗性。如伊丽莎白一世所写的 “On Monsieur’s
departure” 这首诗中 “I am and not” 一句, 就不能按字典上给出的所指意义来理解其中的 “是动词”,
不能依据 “形式” 把它理解为 “我是又不是”;它的含义应为 “生存和毁灭”, 正与莎士比亚名剧 “哈姆莱特” 中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 还是死, 这是一个问题)” 的
“是动词” 用法一样。因此,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我已死, 我还生。”

(七) “形” 与翻译技巧

所谓 “形” 指的是诗的整体, 各类 “形”
的对应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翻开翻译教科书可以看到种种改造句型、调整词序、增删语句、倒换表达方法、转移修辞手段、变更思维模式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多是变死
“形” 为活 “形”。
翻译中,各种文体以文学翻译为最难;而文学翻译中又以诗歌翻译为最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诗歌翻译从本质上讲却是各种文体翻译的集中代表(epitome),
而不是特例或 “背离现象(deviance)”;就其艺术创造的特点来看,其翻译实践更具代表性地需要遵循一般翻译规律。
某些译家被 “形” 捆住手脚, 竟至于连基本的翻译技巧都避而远之。还是以上面提到的这首诗为例,
对照僵硬的译文可以看出拘泥于字句的弊端: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 she notes the chariots---
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参考译文)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 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停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闸门,
象一块石头。

译例第一阙前两行的问题已作分析, 第四行含义并非 “不容干预”, 而是 “不露行藏”。第二阙逐字逐句直译,
甚至不定冠词也译成 “一位”, 既违反汉语规范, 又背离了诗歌语域。第三阙更是不堪入目, 连语句都不通了,
“一个民族众多的人口” 是歧义句。特别是最后一行中的那 “一块石头”, 喻义含混, 实在让读者心里堵得慌。

为此,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艺术性地利用中文词语组合读音上的抑扬顿挫来传达英语诗歌无所不在的节奏,
我们将这首名诗试译如下:

选� 择

选定精神伴侣,
然后谢客关门;
既作神圣抉择,
必当匿影藏形

车辇沓至纷来,
姑娘不闻不问;
皇帝跪于席垫,
万难打动芳心。

茫茫人海无限,
唯独选中一人;
从此心如盘石,
封闭情感闸门。

鉴于英汉诗歌节奏、音韵、句式、修辞以及语域等方面的异同,翻译时必须遵循汉语诗歌的规范。诗歌翻译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归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调制原汁**的过程;它既是一种有章可循的科学实践,也是一种重新创造的艺术;除准确理解原文对译者颇具挑战性之外,运用语言的功底、写作诗歌的才思、调度音韵的能力以及驾驭翻译理论的水平等都是对译者的考验,也是译作优劣高下的决定因素。

走出对 “形” 的单一性及简单化认识的误区, 去发现 “形” 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这是诗歌翻译求得神韵的基穿�没有千变万化、灵活生动的形式,死依一个模样画葫芦, 这种诗歌翻译是无法出神入化的。我们期待着, 开诗歌翻译一代新风,创神形兼备双语极品。

关于诗歌的小知识,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的曲牌名,**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八)抗日战争时期诗歌

  当艾青﹑田间﹑臧克家出现在诗坛﹐新诗已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它以多样的形式为现实斗争服务。街头诗﹑传单诗应运而生﹐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国防的呼吁﹐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何其芳著有《夜歌》﹐卞之琳写了《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高兰以朗诵诗闻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懮患。

  抗战期间诗歌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内地出现了《诗创作》﹑《诗垦地》﹑《诗星》等诗歌专刊和《七月》﹑《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大量发表诗作的文学杂志﹐吕剑﹑徐迟﹑袁水拍﹑胡风﹑邹荻帆﹑韩北屏﹑苏金伞﹑青勃﹑臧云远等人﹐创作相当活跃。力扬的长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发出劳动家族的苦难历史的叹息﹐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在敌后﹐以延安为中心﹐晋察冀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严辰﹑公木﹑光未然﹑朱子奇﹑萧三﹑蔡其矫﹑方冰﹑陈辉﹑魏巍(红杨树)等也都有丰硕的诗作﹐易琴弦为喇叭﹐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治地图与战争区域的划分﹐40年代的诗歌活动大致上分为国民*统治区和中国共产*领导的解放区两部分﹐且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因解放区代表了全中国的新生和希望﹐中国共产*的文艺方针起著全局性的影响﹐解放区的新型诗歌同样成为全国的楷模并对国民*统治区诗歌有潜在的影响。


  本文转自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ne.csu.edu***/Html/wxxy/2008/326/13116309.html


本文链接:https://www.chenifan.cn/tougao/5011.html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用户投稿,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为原作者独立发表,不代表澈逆凡博客立场,不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如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我们也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诗歌的英文单词怎么拼(诗歌的英文单词怎么读?)